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周末,我漫步在學校南門外的唐王山上,陽光透過唐王亭的飛檐,灑下斑駁光影,如歷史的塵埃在眼前緩緩飄落。相傳這里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帶兵駐扎之地,歲月的痕跡在每一塊木頭上刻下了深深的故事。在這充滿歷史氣息的亭子下,一位老木匠正全神貫注地修復一塊脫落的榫卯。他的手粗糙卻穩(wěn)健,每一刀、每一鑿都精準而從容。他的眼神專注而虔誠,仿佛不僅是在修復一塊木頭,更是在與歷史對話。榫卯的凹凸接口在他的手中逐漸恢復原狀,時光倒流,古老的智慧重新煥發(fā)生機。
陽光灑在老木匠的背上,他的身影與唐王亭的飛檐融為一體。那一刻,時間慢了下來,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力量——傳統技藝并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一雙巧手、一份匠心,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
帶著這份感悟,我回到了課堂。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來一場特別的嘗試——用榫卯結構制作一件作品!”我舉起一塊榫卯模型,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李明擺弄著手中的木塊,滿臉疑惑:“這些木頭塊真的能拼出東西嗎?感覺好難??!”
我輕輕撫摸著榫卯模型的凹凸接口,說道:“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們無需釘子,卻能支撐起千年的建筑?!睂W生們瞪大了眼睛,好奇與興奮在他們眼中閃爍。
然而,實踐并非易事。李明嘗試制作魯班鎖,榫頭卻總是對不上。“老師,這個榫頭怎么這么難對?”他眉頭緊鎖,手中的木塊已磨得發(fā)亮,我?guī)退p輕調整角度:“榫卯的精髓在于耐心,慢工出細活兒。”
張悅則決定用3D打印機設計飛檐,她夢想著讓傳統建筑在現代科技中煥發(fā)新生。她盯著電腦屏幕,反復調整參數,仿佛在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較量。“我想讓飛檐既能看又能動,”她沮喪地說,“可是傳感器就是不聽使喚?!?
看到學生們的困惑,我遞給他們一本關于古代建筑技藝的通俗讀物,里面詳細講解了榫卯的結構和制作技巧,還配有許多實用的圖解和步驟說明。學生們如獲至寶,圍在一起仔細研讀起來。李明興奮地喊道:“原來古人有這樣的智慧!”他按照書中的方法重新調整魯班鎖,終于成功了。張悅也從書中汲取了靈感,將傳統的飛檐設計與現代的傳感器技術巧妙結合。
看到李明在拼接魯班鎖時總是用力過猛,我便手把手地示范:“榫卯的精髓在于‘巧’,而不是‘力’。你要像對待朋友一樣,輕輕地對準,慢慢地推入?!睂τ趶垚偟?D打印飛檐,我也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建議:“飛檐的結構要考慮到重心的分布,你可以參考古建筑中的‘斗拱’設計,增加支撐點?!?
我們木藝教師團隊認為傳統技藝的傳承需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啟發(fā)學生:“古人用斧鑿,我們用激光;古人用經驗,我們用數據。工具變了,但智慧的本質沒有變。”我們還為學生們推薦了幾款適合初學者的3D建模軟件,并親自演示如何將傳統榫卯結構數字化。張悅成功設計出一座會動的飛檐模型,按下按鈕,飛檐隨著設定的程序自動調整角度,宛如一座活生生的古建筑在現代科技中翩翩起舞。
我們還組織了一次實地考察,學生們來到唐王亭近距離觀察飛檐和斗拱的結構。我指著亭子的一角說:“這里的榫卯結構不僅美觀,還承擔著重要的力學作用。古人的智慧,就藏在這些細節(jié)里?!睂W生們一邊聽講解,一邊拍照記錄。李明感慨道:“原來書本上的知識,真的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印證!”張悅則興奮地說:“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飛檐要設計成這樣了,它不僅是裝飾,還能排水防風!”
在濟南市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的舞臺上,李明和張悅小組的關于中國古建筑美學的研究性課題得到了評委的一致認可。李明的魯班鎖擺在中央,復雜的結構令人嘆為觀止;張悅的飛檐模型通過投影,在墻上投下流動的光影。他們在臺上相視而笑,眼中滿是自豪與成就感。
幾天后的周末,我收到李明發(fā)來的微信照片:唐王亭下,他和張悅驕傲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消息里還寫著:“老師,我們終于明白了,榫卯不僅是木頭的連接,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謝謝您給了我們這次難忘的經歷!”
再次駐足在唐王亭前,我思緒萬千。這堂木藝課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榫卯的技巧,更讓他們在傳統與科技的交融中,找到了文化的自信與根脈。夕陽的余暉再次灑在唐王亭的飛檐上,仿佛為這場古今對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連接過去、通往未來的大門。
?。ǚ缎膭賳挝幌禎鲜薪逃虒W研究院,趙娜單位系濟南市章丘區(qū)第五中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1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