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把“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作為“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zhàn)略引領力量”的重要抓手,對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品牌學術期刊作為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載體,既以話語體系建構引導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發(fā)展,又以學科建設支撐、學術生態(tài)培育來服務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創(chuàng)刊40年來,《江蘇高教》以“站在學科領域前沿,把握改革發(fā)展脈搏,突出應用理論研究,強化學術爭鳴氣息”為原則,系統(tǒng)呈現中國學者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成為自主知識生產、傳播與評價的重要平臺,與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同頻共振,探索出一條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品牌建設之路。
強根基——
從導向堅守到示范引領
作為黨的思想理論戰(zhàn)線的重要陣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學術導向是品牌學術期刊辦刊工作的基礎和根本。《江蘇高教》(以下簡稱“期刊”)時刻以宣傳貫徹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為己任,堅守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圍繞國家重大政策、聚焦教育發(fā)展重大主題強化政治站位,科學制定出刊工作計劃、策劃相關欄目,確定了導向正確、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理論深刻的刊文標準,落實意識形態(tài)責任制貫穿出版工作全流程。例如,《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等重要文件一頒發(fā),期刊立即以文件精神為指針,瞄準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改革實際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及時組織編發(fā)高質量稿件。
為體現學術性,期刊不僅大力宣傳高教政策,還致力于將思想宣傳融入深刻的理論探討之中,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展示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破瓶頸——
從知識“園地”到學術“源地”
近年來,期刊也曾因剛性淘汰的評價機制、優(yōu)質稿源短缺等現實問題,面臨巨大的辦刊壓力。
2022年,經過多次調查研究和業(yè)界交流,期刊編輯部逐漸統(tǒng)一了觀念:一是要正確認識學術評價與學術傳播的功能。二是要增強問題意識,推動學界圍繞問題展開跨學科研究。一方面,要影響教育決策和教育管理;另一方面,要能為一線教師、學生與管理人員,提供工作、學習的新視野、新思路和新方法。三是要推進“源地”建設,把期刊打造成學術觀點的發(fā)生源地、學術探討的影響源地、學術成果的傳播源地以及作者研究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地。就此,期刊從編輯規(guī)程優(yōu)化、高水平作者隊伍建設、稿酬標準設置、選題策劃機制完善等8方面形成《〈江蘇高教〉高質量發(fā)展實施方案》。
該方案實施兩年多來,期刊發(fā)表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指導價值的論文。這些文章展現了教育研究者立足中國實踐、探索前沿問題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了期刊以高質量成果服務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使命擔當。
求實用——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賦能
相較于其他人文社科期刊,高等教育學術期刊因其研究內容與文化教育生態(tài)深度耦合,形成了覆蓋教育從業(yè)者、政策制定者及社會公眾的多元讀者網絡,并擁有跨學科、跨領域的作者資源,其社會輻射效能呈現出顯著的滲透性特征。
當前,從知識服務維度而言,單純服務于專業(yè)話語體系的知識生產已難以滿足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時代需求。期刊致力于構建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向賦能機制,打造了“學術—社會”的互動閉環(huán)。
一方面,強化教育政策研究的智庫功能,通過實證研究為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重點編發(fā)了不少既有較高學術理論價值又有較強實踐指導作用的優(yōu)質文章,受到高校和黨政行政機關領導的關注與好評。另一方面,以重大活動拓展學術成果轉化通道,將理論創(chuàng)新轉化為推動青年人才培養(yǎng)、激發(fā)科研創(chuàng)新活力的實踐動能。
期刊每年面向全國舉辦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迄今已連續(xù)舉辦十屆。該學術研討會通過構建“前沿議題引領+跨界協同創(chuàng)新”的學術生態(tài)體系,實現了多維突破。一是以問題導向的議題設置機制凝聚學術共識,搭建起教育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對話平臺。二是采用“全渠道融合+公益性理念”的辦會模式,既通過線下論壇集聚權威專家資源,又以公益辦會聚集大批青年學者,借助云端學術交流社區(qū)拓展青年學者成長空間。三是依托專業(yè)化運營體系形成“學術生產—傳播轉化—價值實現”的閉環(huán)機制。
這種立體化發(fā)展路徑不僅顯著提升了期刊的學術公信力與內容生產力,更通過知識溢出效應,構建起連接政策制定、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的生態(tài)網絡,使期刊在服務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持續(xù)釋放品牌輻射力。
搶先機——
從紙質載體到紙數融合
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大背景下,期刊主動融入媒體融合的國家戰(zhàn)略,強化“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積極在公共話語空間建構教育共識,通過學術成果的大眾化傳播推動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
堅持內容為王,以高質量贏得大流量。期刊注重優(yōu)質學術內容的大眾傳播,優(yōu)先于紙刊對重點論文進行數字化改編??焖偾腋咝У膬热莩尸F,既擴大了期刊的二次傳播,也使研究本身獲得了更大范圍的社會關注和良好的社會評價。
堅持全媒體融合傳播,擴大優(yōu)質學術成果傳播半徑,實現價值共創(chuàng)。注重新媒體內容生產的差異化,使內容供給與制作形式、媒介表現形式相匹配。采編平臺側重期刊官方形象推廣,微信公眾號側重學術內容再生產與提供主動的知識服務,打造“重點文章推送”“重要二次轉載推介”“重大學術活動推廣”三重內容矩陣。微信公眾號重視用戶的使用體驗,通過高質量的內容輸出、豐富的活動策劃、多樣化的展示手段,吸引了一批師生加入學術新媒體與品牌期刊的創(chuàng)造中,實現了用戶參與共創(chuàng)的目標。
初步探索新型出版模式的應用路徑。2025年起,編輯部先后啟用知網增強出版服務和第三方智能編校系統(tǒng),開拓科研成果豐富媒體呈現形式,發(fā)揮人工智能對于自然語言的高效處理能力,大大提升了編輯加工的效率,也有效避免了學術不端行為。
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階段,期刊將堅持以主題鮮明、內容厚重、引導深入的好文章,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期刊具備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同時深化學術供給側改革,以“問題導向+數字賦能”模式打造期刊發(fā)展新范式,推動學術輻射力與社會服務效能的協同提升,彰顯高等教育品牌期刊的時代使命。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江蘇高教》編輯部)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30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