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有個熱望,就是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沒有喧囂,不受干擾,完全地獲得自由,擁有豐裕的時間,讀我喜歡讀的書,寫我想要寫的詩。
那時候我那么小,自知這個想法以我之力暫時無法達成,于是我獨自站立在東江邊,迎著江風祈求:“給我一間書房吧,我要讀一輩子書,寫一輩子詩,我要邀請杜甫、王維、李白做我的心靈之友,我要像魯迅、泰戈爾、海明威、羅曼·羅蘭那樣寫文章。”
我出生于一個每天雞飛狗跳的嶺南農(nóng)村家庭,為了養(yǎng)活我們幾個孩子,父母除了耕田種地,還要外出做工,他們掙的錢那么少,扣除醫(yī)藥費后,很多時候連買菜的錢都不夠。我們總是很長時間沒有肉吃,每天清晨喝一碗稀粥就跑去上學,沒到放學就餓得發(fā)慌。一回到家,父母不是在對罵,就是在罵我們。我相對自覺,總是快手快腳把家務活干掉,以最快的速度掃地、洗衣服、洗青菜、煮飯……為的是趕緊完成,好有時間去讀手頭上的那本書。
我的第一本課外書是祖父的遺物——《唐詩三百首》,封面和封底早掉了,發(fā)黃的書頁上印著繁體的唐詩。有一段時間,它成了我的精神家園,每回劈好柴,坐到灶前燒火,我就取出那本書,細細地讀。我尤其享受為家人燒洗澡水的夜晚,冬天,背靠著溫暖的柴草,面前是燃燒的爐灶,我緩慢地加柴,讓柴火照亮書頁上的文字。我就這樣讀到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愛極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時低聲念“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有時高聲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多么愛那些詩,它們是我童年時遇到的奇珍異寶,那些遠古的文字猶如美玉,音韻潔凈溫潤,而內有無限蘊藏。
就在那些柴火明亮的童年夜晚,我讀了魯迅的《野草》,讀了泰戈爾的《飛鳥集》,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罚x了羅曼·羅蘭厚厚的三本《約翰·克利斯朵夫》……有一回,我的書被母親丟進灶里燒掉了,我哭了一場,然后把筆記本鋪在膝蓋上,開始寫日記。也許那些不能叫日記,那是最真切的我眼所見、我心所感、我夢所在。我寫了很多詩,甚至寫了一些小說的開頭……事實上,那是我寫作生涯的起點。那時我總能考第一,總是“三好學生”,每個學期我都會獲得獎品,我有厚厚的軟皮抄,有書寫流暢的鋼筆,還有一瓶純藍的鋼筆墨水。
如今想來,那間簡陋零亂的廚房實在是我最初的書房。它早已倒塌,被全面拆除,連一塊磚頭也沒有留下來。然而在我的記憶里,它完好無損,至今燃燒著溫暖的柴火,照亮我此生的道路。
?。ㄗ髡呦嫡Z文教師,著有《中國故事》等)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