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將知識理論轉(zhuǎn)化為生動教學實踐是科學教師必備技能——

科學教師如何點燃學生求知火花

發(fā)布時間:2023-03-28 作者:本報記者 張欣 來源:中國教育報

“花朵為什么能進化出如此多彩的顏色?”“獨角仙的頭部為什么那么硬?”“紫外輻射如何影響蜂的色覺感知?”……伴隨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話題,3月24日,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和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第4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落下帷幕。

研修班期間,來自云南各地州的小學科學教師走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科研人員的帶領下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zhì)資源庫、植物標本館、生物多樣性體驗園等,開展現(xiàn)場教學和體驗活動,體驗知識和思維上的“頭腦風暴”。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如何將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生動的教學實踐?如何發(fā)現(xiàn)有趣的知識點并進行拓展引申?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家精神?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如何由“被動引導”變?yōu)椤爸鲃忧笾?/STRONG>

如何區(qū)分真蜜蜂與不蜇人的“假蜜蜂”食蚜蠅?“假如某一天,你手中握著一只食蚜蠅走進教室,對著學生說:‘看,老師正抓著一只蜜蜂?!遣皇强梢运查g吸引學生的眼球,之后順勢引出知識點‘蜜蜂和食蚜蠅的區(qū)別’,這堂課是不是效果滿滿?”研修班的教學案例啟發(fā)了本期學員、云南省保山市實驗小學教學名師張耘赫。

“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何設計出有趣的課題?”這些問題讓張耘赫陷入了思考。

“學習熱脹冷縮內(nèi)容時,我可以用我擅長表演的小魔術‘神奇的小噴泉’進行導入,吸引學生的興趣?!睆堅藕照劦剑ㄟ^“自觸發(fā)”科學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科學試驗中隨著場景的變化自動觸發(fā)思考,主動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的對比分析,推導和思考問題的答案,進而由“被動引導”變?yōu)椤爸鲃忧笾薄?/P>

“中小學科學教師就像一個個‘點’,等他們回到課堂就可以帶動學生的千萬個‘點’?!敝锌圃豪ッ髦参镅芯克k公室副主任楊梅表示,本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的核心不是知識的普及,而是把先進的教學思維傳導給教師,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對信息的分析、篩選、決策、實施,自己進行思考和實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如告訴大家使用魚鉤、漁網(wǎng)的底層原理和邏輯,讓大家自己發(fā)明適用于自己的捕魚工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吳建強說。

如何進行科學知識引申和拓展

“有一種叫‘毛頭鬼傘’的植物很神奇,它年輕的時候是菌類,老了會變成一灘墨水?!敝参飳W家、自然科普作家上官法智在課堂上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

上官法智介紹,“大型真菌”“鬼傘屬”“自溶現(xiàn)象”這些是知識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知識點加工,提取出“原來是一種美食”“菜市場常見”“成熟后會變成墨水”,最后再進行知識拓展,引出“大型真菌是什么”“它的形態(tài)結構如何”“它為什么要自溶”。層層深入,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

“首先要通過對象分析延伸到背后的知識,再進行知識點提取、加工處理,最終進行知識展現(xiàn)和知識拓展。”上官法智說。

秉承著“思考是科學的發(fā)端,質(zhì)疑和求實是科學發(fā)展的動力”這一理念,“自主探究”成為本期研修班的一大亮點,重點引導參加培訓的教師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提出科學問題,并通過一些科學試驗逐步探索驗證尋求答案。

“不以試驗結果的成功與否為評判標準,因為試驗失敗也是科學的一部分?!痹颇鲜∥麟p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勐混中心小學科學教師田維剛認為,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總結、想象,提出問題、理性懷疑、保持追問、動手求證,多角度看待問題及結果,進而激發(fā)出學生的“科學家”潛力。

“希望教師們能通過科研工作者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建立合理有效的探索方式、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體會并弘揚科學家精神,為學生以身作則?!眳墙◤娬f。

如何碰撞出科學和人文的火花

據(jù)統(tǒng)計,我國70%以上的小學科學教師是兼任教師;在一些偏遠地區(qū),小學全科教師更是身兼多職。此外,還有一部分文科背景的教師擔任科學課教師。

“對于跨學科背景的教師而言,可以將語文、數(shù)學等知識和生活中的科學知識有機結合,拓展知識面,做好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貫通引申?!敝参锘瘜W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xù)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鞠鵬表示,科學不是一個單獨的學科,而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著名植物科學畫大師曾孝濂先生分享了一個故事:一名來自深圳的科學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了一本《植物志》,這名教師帶領學生將學校方圓十里內(nèi)的植物描摹下來,最后裝訂成集。在植物描摹中,學生通過悉心觀察,耐心勾畫,提升了觀察力和表現(xiàn)力,將“科學和藝術”互聯(lián)融通。

“畫作的美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尋其天性,倡其真情?!痹㈠フ劦?,記錄是一種很好的感受科學的方式,要讓學生在自然中體會到真,進而感受到科學的樂。

與此同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副主任牛洋也在科學探索中找到人文價值。貓的世界由黑、白、灰、黃、綠和藍構成,狗的世界只有黑白。牛洋設想,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戴上一副彩色鏡片,模仿貓或狗的視野,體會動物世界,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和觀察力。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完全遮住學生的眼睛,讓他們體驗視障人士的世界,引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比如設計服務特殊群體的公共設施,思考如何為視障人士提供便利服務等。

“科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認識宇宙、改造世界?!迸Q蟊硎?,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其他人或動物的世界,能增加學生的同理心,從自我走出來,更多地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28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 紙 媒
  • 網(wǎng) 媒
  • 微 信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