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廖紅代表——

讓農業(yè)科技在泥土生根

發(fā)布時間:2023-02-20 作者:本報記者 黃星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冬去春來,萬物生長。新春伊始,在四川內江國家農業(yè)科技園區(qū)內,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農林大學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廖紅帶領她的團隊在地里忙碌著,收集土壤樣本,為當地的血橙種植設計“營養(yǎng)套餐”。頭天晚上,廖紅剛下飛機就直奔血橙種植區(qū),一直忙到天黑。

從武夷山茶到漳州平和蜜柚,再到內江血橙,以科技創(chuàng)新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是廖紅長久以來努力的方向。

2021年,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武夷山星村鎮(zhèn)燕子窠生態(tài)茶園時,廖紅便作為科技特派員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其團隊推廣的“高效生態(tài)茶園建設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創(chuàng)建的‘在茶樹間套種大豆和油菜’做法表示肯定,還叮囑大家‘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边@讓廖紅為之振奮,更加堅定了前行的方向。

2023年,廖紅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對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下鄉(xiāng)服務“三農”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艾F代農業(yè)講求提質增效,要為農作物量身定制營養(yǎng)套餐,同時也要在水土保持、土壤保護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到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才能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绷渭t說。

“依照我的方法,內江血橙的品質至少能比一般的品種提升一倍。而且,你會發(fā)現我的果園里溝渠都是清澈透亮的。”廖紅告訴記者。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人才培養(yǎng)也是廖紅所重點關注的。她常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做成更多事情。她的團隊就有四五十名研究生。此次前往內江,她原本只帶了3名學生,等到了目的地,團隊已有了10多人,不少是沿途追隨而來的學習者。農業(yè)講究實踐出真知,廖紅喜歡下地,經常一邊忙活著,一邊就在地里開講,分享自己的研究經驗與成果,同時,她也樂于向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請教?!八麄兊囊恍赁k法’往往能發(fā)揮奇效?!绷渭t說。

準備學校春季學期的“開學第一課”、研究中央一號文件提及的大豆玉米復合種植技術……工作之余,廖紅還要梳理基層調研成果,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做好準備。她說:“讓農業(yè)科技在泥土里生根,實現經濟效益與環(huán)境效益共贏,這是我思考最多的。我會認真梳理,提出令老百姓切實受益的好建議?!?/p>

 【記者手記】

    精耕細作獻力量

樸素的衣著,質樸的語言,有些顛覆以往我對高校學者的形象認知。采訪中,從廖紅的言語里,我能感覺到她對田間地頭的熱愛。她說:“在地里才有歸屬感?!被蛟S正是源于這樣的一種熱愛,廖紅的努力付出得以在田野里綻放力量。

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一件事。作為科技特派員,廖紅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心頭,在自然環(huán)境與農業(yè)經濟和諧發(fā)展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無論是燕子窠生態(tài)茶園還是平和蜜柚果園,廖紅和她的團隊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廖紅的引領下,會有更多有志者加入進來,以科技反哺鄉(xiāng)村,奏響強農興農的時代最強音。

《中國教育報》2023年02月20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