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努力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發(fā)布時間:2025-04-22 作者:陳國順 李翔 柯鳳儀 來源:中國教育報

  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決定著學生的綜合素質,關乎國家人力資源質量和中華民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督逃龔妵ㄔO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強調,要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需聚焦體質強健目標,踐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優(yōu)化政策,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踐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健康第一”是我黨長期堅持的教育理念。毛澤東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更是鮮明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等觀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校體育教育和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反復強調,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xié)調發(fā)展。

  強健體質是大學體育教育的首要目標。體育教育的本質是身體教育與人生教育的統(tǒng)一,其首要目標是強健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體育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生理基礎,其根本價值在于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以強健體質為首要目標的大學體育教育,是本末倒置。

  大學體育是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根本途徑。大學體育是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體能育德,運動增強團隊協(xié)作、抗挫能力及責任感;體能益智,運動促進思維活躍,提高學習效率;體能健美,運動塑造健康體態(tài);體能助勞,運動促進強健體魄、吃苦耐勞。沒有一流體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難以保障;沒有身心健康,民族復興重任無從談起。

  實施體質強健計劃補齊短板

  政策層面,國家先后出臺《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教育事業(y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學生體質健康仍是素質短板,并提出明顯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的目標要求。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這一短板尚未得到明顯改善。

  當前體育課堂教學內容與強健學生體質的目標存在偏離,普遍存在重專項技能、輕體能訓練的現(xiàn)象,核心體能指標教學不足。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過度依賴學生評分,導致教師不敢加大訓練強度。同時,體育教師數(shù)量不足、運動設施短缺等問題突出,部分高校甚至未能落實基本的體育必修課學時要求。此外,現(xiàn)行體測政策激勵作用有限,過高評獎標準與過低畢業(yè)標準形成矛盾,導致畢業(yè)年級體測質量下滑。

  推進大學體育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

  一是優(yōu)化政策指引,發(fā)揮激勵導向作用。根據(jù)《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建議從四個方面優(yōu)化政策實施:一要優(yōu)化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的結果運用。將大學生體質測試的良好成績標準調整為70分,畢業(yè)標準提高至60分,并將體測成績與畢業(yè)資格、保研條件掛鉤。二要配齊建強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盡快明確“齊”的標準,參照思政課教師配備標準核定體育教師編制,按生師比配齊體育教師,大力開展體質健康教學知識及數(shù)字化技術應用等系統(tǒng)培訓,進一步補齊教師教學能力短板。三要優(yōu)先支持大學體育場館建設,鼓勵高校進行運動場館“數(shù)字化改造”,為提高學生體測成績和落實“一人一處方”提供支撐。四要依托教育數(shù)字化戰(zhàn)略行動,建設全國高校體育智慧平臺,實現(xiàn)“運動數(shù)據(jù)可追溯、教學資源可共享、個性化方案可定制、管理服務更智能”。

  二是深化教學改革,聚焦學生體質提升。要聚焦學生體質強健目標,激發(fā)學生勤于鍛煉的內在動力,深化體育教育教學改革。一要優(yōu)化課程教學內容,融合“基礎體能+專項技能+健康知識”,設置不少于四分之一的體能教學模塊,使體育課重歸“出汗”。二要建立“專項成績+體測成績+課外鍛煉+健康知識”的課程評分體系,將體質健康指標和課外鍛煉情況納入體育課成績總評,引導學生自覺進行體育鍛煉。三要推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數(shù)字化設備促進課內外鍛煉一體化與運動處方個性化指導,針對較肥胖、體質測試嚴重偏科、傷病的學生,采取個性化運動干預和專門化教學指導。四要改革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建立學生評分、體質健康水平變化、過程性督導評價等多維評價體系,鼓勵教師指導學生積極開展“五大核心身體素質”的體育鍛煉。

 ?。ㄗ髡邌挝唬喝A中農業(yè)大學體育部)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2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