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科學學習如何真實發(fā)生

——評《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

發(fā)布時間:2023-06-14 作者:田慧生 來源:中國教育報

為實現(xiàn)2035年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的戰(zhàn)略目標,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已成為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頒布實施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之大任。大力夯實科技強國人才根基,前瞻部署中小學科學教育,重塑新時代基礎科學教育體系,已然成為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博得先機的重要保障。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研員張敏聚焦學生科學素養(yǎng)提升,把STEM教育這一課程設置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到小學科學課程的發(fā)展中。把STEM教育的課程目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STEM教育的課程理念——跨學科綜合與集成、STEM教育的教學方式——項目化學習,與我國現(xiàn)行小學科學課程的現(xiàn)有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課程理念有機融合。為新時代中小學學生成長,建立動態(tài)化個性發(fā)展路徑,推動我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改進與研究,開啟學生科學學習方式的前瞻式變革。《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一書則是張敏老師這種探索性研究與實踐的成果結晶。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就STEM教育融入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而言,采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無疑是最基本的范式。這本書從課堂教學出發(fā),聚焦學生科學學科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提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三大“STEM式”教學策略:“工程設計與物化”策略、“事物呈現(xiàn)反思”策略與“單元教學滲透”策略。這些策略在學科核心概念的建構中,有機添加有內在本質關聯(lián)的跨學科教學資源。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工智能時代的編程與高鐵、大自然的奇妙世界與啟示中,構建以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為基,以自然、科技、人文為面的金字塔式“科學+”小學科學課程發(fā)展式樣,引導學生開展具有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科學實踐活動。在一個個獨特的長、中、短周期的項目化學習經歷中,完成科學概念的運用與遷移,實現(xiàn)科學概念的自我重構,讓科學教學的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認為,不論是基于問題的科學教學,還是基于項目的科學教學,抑或是基于主題的科學教學,STEM教育對科學課程教學的融入,都將會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巨大變革。融入了STEM教育的科學課程的教學,都將會是一種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映鰮?、學習內容由他人確定轉變?yōu)楣餐瑓⑴c提出、學習評價由知識評價轉變?yōu)槟芰υu價的一次飛躍。融入了STEM教育的科學課程的教學,都將堅持從兒童的心理認知特征與智力思維發(fā)展理論出發(fā),著眼學生個體認知過程發(fā)展,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形成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從接受的學習向發(fā)現(xiàn)的學習與建構的學習轉變。在建構的學習中貫徹和落實探究式教學的“浪費”性原則、非計劃性原則、重演性原則和非指導性原則,保障學生有機會從始至終真正參與到激動人心的科學研究過程中來。

書中關于這一系列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為現(xiàn)階段科學學科教學的高質量開展,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支撐。特別是為在國家頒布實施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到的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及現(xiàn)階段“雙減”背景下學校3∶30優(yōu)質課后服務的開展,提供了較好借鑒,為現(xiàn)階段《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有效實施,作出了有益探索。

“有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你才有可能運用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個人的各種決策,去參加討論關乎全社會的各種科學問題。有很扎實的科學基礎可以強化人們日常所用的許多能力,諸如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判斷進行思維的能力、在集體中協(xié)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運用技術的能力等”。正因科學教育價值的如此多元,才值得我們運用同樣如此多元的方式,來服務我們的學生。《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一書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我們期待更多的教育同仁投入到這種探索性研究與實踐中來。

(作者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4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