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11月3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的媒介發(fā)展史論課程建設與改革會議在京舉行。20余位國內媒介研究領域的核心學者共同探討了媒介發(fā)展史論課程的建設歷程和教學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媒介史在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全球文明互鑒的時代語境下的未來發(fā)展圖景。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項目“媒介發(fā)展史論課程建設與改革”負責人、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璟薇主持。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周慶安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媒介史作為超越傳統意義上新聞史、傳播學史分野的“中間地帶”,已經具備相當程度的學術積累,期待與會嘉賓能為媒介發(fā)展史論課程建設提供更多真知灼見,共同分享教學育人中的經驗思考,探討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的路徑和愿景。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教授熊澄宇進行主旨發(fā)言。作為國內媒介發(fā)展史論課程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回顧了1995年首次在清華大學中文系新聞傳播方向面向本科生開設課程的概況,以及新聞學院建院后相關學科體系的建設成果,以及他對媒介發(fā)展史的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設計。他強調,史、論、方法、應用四個方面應互相促進、兼收并蓄,應當把媒介置于更大的時空范圍,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下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章戈浩、中山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毛萬熙等專家學者結合媒介發(fā)展史論課程教學實踐和思考,先后進行交流分享。
隨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課題組就“國外媒介史論教學調研”主題進行匯報,在調研比較了加拿大、德國、荷蘭、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澳大利亞8個國家的高校開設相關課程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梳理了媒介發(fā)展史課程的共同特點與核心方向。盡管在學術背景、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各有不同,但總體上展示了跨學科研究、理論與實踐結合、歷史與現代媒介技術相結合、全球視角和本土文化兼顧的共同特點,培養(yǎng)學生在媒介領域的批判性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這些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學術基礎和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在不斷變化的媒介環(huán)境中具備深刻的批判性理解和創(chuàng)新能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璟薇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清華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媒介發(fā)展史課程建設和改革”的設想,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研-產”的有機統一,讓課堂走進博物館,拓展學生視野。她以“文字媒介與書寫”專題為例,在課堂上從文化技藝的理論視角出發(fā),結合中文打字機的操作,鼓勵學生深入理解打字作為一種文化技藝的生活經驗,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社會與文化變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