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文理工融合的教育合作架起中法人文交流新橋梁

發(fā)布時間:2024-07-11 作者:李軍艷 章麗輝 陸佳亮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神州學人》

中法教育合作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豐富了人文交流的內涵。通過落實文理工交叉培養(yǎng)計劃、重構跨文化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學科多元的師資隊伍、發(fā)揮師生流動的人文互鑒作用,在中法合作辦學的工程師學院,實踐著文理工融合的中法教育,為中法人文交流注入了翔實內容,形成了穩(wěn)定的交流機制,成為中法人文交流間別樣的雙向奔赴。

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時刻,習近平主席赴法國進行國事訪問,矢志不渝地加強了兩國的戰(zhàn)略穩(wěn)定性,進一步挖掘了互利合作潛能,極大深化了雙邊人文交流。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被視為中法友誼新篇章的開端。

教育合作是兩國文化繼承的關鍵途徑,也是人文交流的核心部分。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提升,全方位進行教育模式、專業(yè)設置、課程體系等改革成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經之路?;谥蟹▋蓢詈竦奈幕滋N和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入融合人文教育與理工科教育,是構建中法人文交流橋梁的重要路徑。


image.png

跨文化能力導向的人文課程體系

教育合作是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1964年1月27日,作為西方大國的佼佼者,法國與新中國正式建交,開啟了兩國關系的嶄新篇章。隨后在1997年和2004年,中法兩國關系又先后升級為全面伙伴關系和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充分展現(xiàn)了雙方深厚持久的友好情誼,同時也是兩國關系不斷前行的有力證明。

中法友好有其歷史淵源,其中教育交流合作的發(fā)展是重要體現(xiàn)。據(jù)相關研究(馬仁鋒等,2020),中法教育交流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世紀前,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來華進行教育傳播;第二階段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請進來”洋教習,并派出學生赴法深造;第三階段為20世紀上半葉開展的大規(guī)模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同時創(chuàng)立了以里昂中法大學為代表的若干中法合作學校;第四階段為新中國成立至今,中法高等教育合作進入全新發(fā)展階段,開設了多層次多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

法國是與我國開展合作辦學的第三大合作國。據(jù)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jiān)管工作信息平臺數(shù)據(jù),我國目前已設立本科及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470個,其中中法合作辦學機構共21家,項目共48個??梢钥闯觯蟹ń逃献髟谖覈型夂献鬓k學領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法國教育體系中的人文與科學融合

法國作為歐洲文化與科技的重要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豐富的文化遺產以及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科技環(huán)境,其教育體系被視為人文與科學兼容并蓄的獨特范本。從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藝術的輝煌盛世,到近代科學領域的快速崛起,法國始終引領著潮流,持續(xù)推動人文精神與科學理念的深度交融與相互啟迪。

一方面,法國教育的課程設置堅持文理平衡,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無論是文學、歷史、哲學等領域,還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領域,都有完善且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特別是法國工程師大學校引以為傲的精英教育體系,精心挑選高素質學生,要求他們既要精通數(shù)理知識,又要廣泛涉獵并深入理解人文理念,這一綜合性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具備跨學科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跨界人才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法國政府高度重視推進人文與科學的交融,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動,如設立諸多科研基金項目,鼓勵科研人員對交叉領域開展探索,并對人文領域加大扶持力度。2010年,法國政府實施“卓越大學計劃”,整合重組多所法國頂尖大學,旨在提升其全球影響力,包括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巴黎理工學院、巴黎薩克雷大學、索邦大學等多所法國名校。該計劃的實施不僅促進了法國頂尖大學在資源和領域上的合作,也推動了教育理念和課程架構的創(chuàng)新變革,為文理融合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這對于提高法國高等教育在全球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法教育合作:實現(xiàn)文理工融合

盡管中國與法國在歷史文脈、人文科學深度融合方面各有發(fā)展軌跡,但在科技進步和國際環(huán)境的動態(tài)發(fā)展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同樣在穩(wěn)步前行。2010年,中國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17年,啟動實施新工科建設;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發(fā)布,新文科建設開始全面推進;2023年,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yè)設置調整優(yōu)化改革方案》,進一步提出推動文科間、文科與理工農醫(yī)學科交叉融合,對原有專業(yè)改造升級再出新。這些舉措在鼓勵工科與文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也深化了對文理工交叉交融的價值認識。

筆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雖然我國目前在文理工交叉交融的嘗試上有所進展,但大多仍聚焦于特定的學科或課程設計,尚未形成廣泛而深入的系統(tǒng)性影響。在文理工交叉交融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方向之一的今天,中法合作工程師學院將法國人文與科學教育理念本土化,并創(chuàng)新形成文理工交叉人才培養(yǎng)的成功做法與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簡稱“上交中法學院”)自2012年成立以來,與法國4所頂尖工程師學校(巴黎綜合理工學校、巴黎國立先進技術學校、巴黎高等礦業(yè)學校、巴黎高等電信學校)合作,實施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策略。我們以上交中法學院為例,探討分析其做法,為我國的文理工交叉交融探索提供參考與借鑒。

第一,落實文理工交叉的培養(yǎng)計劃。

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顯著趨勢,受到了學術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應對這一趨勢,諸多高等教育機構開始探索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與方法。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通知,決定將“交叉學科”設立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第14個學科門類,標志著國家層面對交叉學科的重視與支持。然而,在實踐層面,能夠實施交叉學科建設的高等教育機構仍然相對有限。目前,交叉學科專業(yè)的設置在多數(shù)高校中尚未普及,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ǎng)往往采取雙學位、輔修或微專業(yè)等疊加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科交叉的深度與靈活性。

針對這一現(xiàn)狀,上交中法學院采取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措施,從培養(yǎng)計劃的頂層設計入手,探索文理工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在本科基礎教育階段,該院為信息工程、機械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等工科專業(yè)的學生設計了包含1400多學時的思政、語言與人文類課程;與此同時,法語專業(yè)的學生也被要求輔修近1600學時的理工科課程,以促進文理工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進入工程師教育階段后,學院創(chuàng)新性采用將人文學科與工科教育進行交叉融合的培養(yǎng)模式。以工科課程為核心,核心課程與選修課程模塊自由組合,人文管理課程則由中法雙方教師基于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關鍵能力進行設計和講授。學生需按照既定的學分要求完成課程學習,以確保其跨學科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上交中法學院的這套交叉融合培養(yǎng)計劃涵蓋本科至碩士階段,總計6.5年,分階段設計培養(yǎng)目標,每個階段都明確強化了將人文與理工科課程有機結合。通過明確學分要求和優(yōu)化課程資源配置,學院確立了文理工全面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根植于培養(yǎng)計劃的頂層設計之中,更體現(xiàn)了學院對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思考。

第二,重構跨文化能力導向的人文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同時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國際關系的深刻調整,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共識的當下,中國對能夠參與全球治理的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長。這不僅對外語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戰(zhàn),也對理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強調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重新構建以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人文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上交中法學院在10多年教學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結合法語語言與文化、人文社科經管類課程,以提升學生跨文化能力為主要目標,從多語言、多文化、多實踐的維度,重構了學院的人文課程體系(如圖)。

在全球治理視域下,跨文化能力是復合型國際化人才的關鍵能力,培養(yǎng)過程相對復雜。上交中法學院把其解構為三個主要維度:多語言、多文化和多實踐。通過法語語言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的精心設置,中法教師攜手共授的人文經管和藝術設計類課程,不僅為學院營造了中英法多語言、多文化的濃厚氛圍,也極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學院通過一系列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的項目,如國際勝任力培養(yǎng)暑研項目、國際組織實習機會、策劃“卓越·法蘭西”系列訪談并將根據(jù)訪談編撰出版《思源·卓越》口述史、打造原創(chuàng)法文話劇《赤光》等,將家國情懷與跨文化能力的實踐相結合,構建了獨具中法人文特色的人文課程體系。這一體系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學術視野,還成為中法人文學術交流的重要雙向平臺。

第三,建設學科多元交叉的師資隊伍。

在跨學科培養(yǎng)計劃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法語從零起步,學院為其開展一學期的集中法語學習,采用“語言+數(shù)理+實踐”融合授課方式,由法語教師與數(shù)理、工科教師共同執(zhí)教。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運用文科思維探究科學技術問題;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工科思維和技能解決語言學習問題。這一模式實現(xiàn)了文理工在課程體系、授課師資、教學方法上的三重融合,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

經過上述跨學科培養(yǎng)計劃的實踐探索,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核心地位,他們既是實施主體,更是責任主體。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國際化復合型拔尖人才,傳統(tǒng)的單一型師資結構已經不足以支撐,必須向多元化結構轉型發(fā)展。

目前,上交中法學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由法語語言教師、數(shù)理學科教師、工科專業(yè)教師、人文管理學科教師及工業(yè)界專家學者組成的背景多元化、結構多樣性的師資隊伍。其中,外籍教師占比超過50%,營造了良好的跨學科教學氛圍和國際化學術氛圍。此外,學院還與法國合作學校建立虛擬教研室,通過中法虛擬教研的形式,充分整合雙方的優(yōu)勢資源,不僅成功還原了人文與科學相融合的法國工程教育,為文理工融合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在中法教育合作中增進了兩國人文交流。

第四,師生流動促進人文交流互鑒的能力養(yǎng)成。

法國是歐洲國家中較早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由國家制定教學大綱的國家。如今,已有近千所中小學開設中文課程,學習中文的學生超過10萬人。法國也是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主要目的國之一,目前中國在法留學人員超4萬人。2023年,法國向中國8000余人發(fā)放了留學簽證。中法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通過中法雙學位項目、短期交流交換項目、訪問教師(學者)項目、教學與科研交流互訪等形式,建立了常態(tài)化的師生流動機制,是中法師生流動的主力軍。

不同于觀光體驗,師生流動為中法兩國人文與科技的交流互鑒帶來了更加深遠的影響。這種直接的交流和接觸極大推動了兩國的文明互鑒。首先,教師流動不僅限于知識的傳遞,更在深層次上實現(xiàn)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交流交融。通過國外進修、講學或合作研究,教師能親身體驗并學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而將這些新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其次,學生流動為文化的直接交流和理解提供了寶貴機會。兩國學生通過短期交換或留學的方式,深入體驗所在國家的文化、語言、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使學生們能夠全方位地感受到異國文化的魅力,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師生流動如同一條紐帶,連接著中法兩國的教育和文化。通過這條紐帶,兩國的教師和學生得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每個人都如同一顆種子,播撒在對方國家的土地上,同時也將異國的文化理念帶回自己的國家。這種無形的交流和傳播,不僅增進了兩國間的理解和友誼,也為中法人文交流互鑒的能力養(yǎng)成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法教育合作構筑中法人文交流的穩(wěn)固橋梁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法兩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緊密,其中文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尤為引人注目,它為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搭建了一座穩(wěn)固的橋梁。

首先,中法合作工程師學院成為推動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例如,上交中法學院在上海地區(qū)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兩國在科技、工程、人文等領域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些平臺不僅促進了雙方在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更為兩國文化、科技、經濟的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次,文理工融合的教育模式成為中法人文交流的重要實踐內容。在中法教育合作的實踐中,中法兩國學者、教師、學生能夠更緊密合作,共同研究跨學科問題,實現(xiàn)知識和文化的深度交融。這樣的模式不僅為兩國學者和師生提供了共同語言和理解框架,還促使他們在學習、研究、生活中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這種交流與合作不僅局限于學術領域,更在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多個層面上實現(xiàn)交流與融合。

再次,隨著中法教育合作的深入發(fā)展,一個穩(wěn)定的中法人文交流機制逐漸成形。這一機制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教師等人員的常態(tài)性互派與流動上,還體現(xiàn)在學習階段的課堂互動中,以及未來的科研合作與職業(yè)發(fā)展等方面,使得兩國學子能夠更長久、更深入地開展人文交流,共同探索文理融合教育的深度與無限可能。

中法人文交流不僅在于文化傳播和學術交流,更是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建立友誼的重要途徑。中法教育合作,尤其是文理工深入融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踐,為兩國青年開辟出學習與成長的廣袤天地,成為中法人文交流間別樣的雙向奔赴。在上交中法學院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已成功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將成為推動中法乃至全球共贏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作者李軍艷系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教務辦公室主任,章麗輝系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院長助理,陸佳亮系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本文為教育部2021年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文理交叉,一專多能”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110042]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神州學人》(2024年第7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