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國之大者。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國家意志,是事關未來的戰(zhàn)略工程、鑄魂育人的基礎工程。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要求,我們設置了“教材建設筆談”專欄,旨在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教材建設取得的經驗和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構建中國特色高質量教材體系。一起來看專家的觀點——
段兆兵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教材建設成就斐然,并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建設的方向性。中小學教材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成果,貫徹黨和國家意志,肩負著培養(yǎng)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映現代科技發(fā)展成就,為中小學教學提供教材,為學生提供基本學材,成為學生獲取知識、技能,增長見識、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注重育人功能的發(fā)揮;減輕了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拓寬了學生主動發(fā)展的空間,彰顯了現代教材的科學性、嚴謹性、學術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
二是管理的規(guī)范性。中小學教材管理不斷加強,教材編寫、審定、出版、發(fā)行逐步走上制度化、規(guī)范化軌道,國家事權得以彰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先后發(fā)布《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普通中小學教材出版發(fā)行管理規(guī)定》等文件。嚴格依據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堅持“編寫、審查、選用實行分級管理和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原則”,“課前到書,人手一冊”等教材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發(fā)布“一規(guī)劃四辦法”等制度文件,進一步完善教材管理制度,織密教材管理網格,不斷加強中小學教材管理。
三是形式的多樣性。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教材建設多樣化發(fā)展,選擇性不斷增強。政策上,形成“中小學教材要在統(tǒng)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實行多樣化”的基本理念;種類上,中小學教材包括教科書、教師用書(教學參考書)、教學掛圖和圖冊、配套音視頻、活動手冊等;服務對象上,兼顧不同地區(qū)、學校和學生差異,要求各地要為廣大農村地區(qū),尤其是貧困地區(qū)的中小學生提供黑白版課本,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開發(fā)民族地區(qū)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教材,提高了課程教材對民族、文化與地域的適應性;選用上,要求以省級為教材選用單位的,義務教育階段每學科不少于三個版本、高中不少于兩個版本,以滿足不同學校使用需求。
四是載體的配套性。“五育”角度看,德智體美勞各育教材形成體系,覆蓋中小學各學科,有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從學段與年級看,中小學教材往往成套編寫,一套教材既包括各學段、年級的教材,也包括各學期的教材。既包括學生用書,也包括教師用書;既包括教科書,也包括練習冊等輔助教材;既包括紙質教科書,也包括電子音像與數字教材,形成完整體系。從國家、地方的角度看,既編寫國家課程教材,也給予地方開發(fā)地方課程教材的自主權。
五是趨勢的現代性。教材質量上,編輯審校更加規(guī)范,保持極低差錯率,甚至零差錯率;教材建設理念上,注重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教材的可讀性、可教性不斷提高;教材內部結構上,學習目標與提示、課文、注釋、插圖、習題、拓展閱讀、情境設計等更加豐富,教材也成為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材;編輯、印刷與裝幀上,注重以文育人、以圖育人、以物育人、以境育人,印刷使用高質量材質,教材紙張不易起皺、卷曲、脫膠,便于攜帶,結實耐用;教材表現形式上,電子化、數字化、智能化等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也在不斷改變著教與學的方式。
文章來源于課程教材研究所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